黄色一级淫片,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,久久99精品视频,亚洲精品a级,色综合免费视频,亚洲91精品,日韩视频福利

首頁 > 新聞 > 本網獨家 > 正文

章思林:七旬“守藝人”堅守初心五十載 不遺余力傳承非遺文化

證件照

章思林

章思林,男,1948年8月生,來安縣大英鎮(zhèn)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“秧歌燈”代表性傳承人。2008年從大英鎮(zhèn)文化站退休后,作出“余生獻給非遺”的承諾,章思林始終活躍在傳承非遺的舞臺上。2013年,他自籌資金2.6萬元,布展了滁州市第一家鄉(xiāng)鎮(zhèn)非遺展廳,將自己珍藏的老照片、老物件全部拿出展陳,并自愿擔任講解員,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講解、表演,累計講解100余場,受益群眾3000余人;2021年起,他利用“四點半課堂”,開展“秧歌燈”表演藝術知識和技法傳授進校園活動,累計教授學生700余人次;他牽頭成立大英鎮(zhèn)“秧歌燈”非遺傳承志愿服務隊,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(tǒng)表演形式,演身邊人、唱身邊事,2010年以來,累計開展“非遺進鄉(xiāng)村”志愿服務活動300余場。1999年“秧歌燈”被中央電視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獻禮節(jié)目向全國展播。

愛好變承諾  堅定初心傳非遺

章思林自幼愛好文藝,琴棋書畫、吹拉彈唱、演、編、寫,十八般武藝,樣樣精通。1969年,他開始在大英鎮(zhèn)文化站參與各種文藝演出和節(jié)目編排,1978至2008年任大英鎮(zhèn)文化站站長。當時,大英鎮(zhèn)獨有一種民間歌舞——“秧歌燈”深受群眾喜愛。“秧歌燈”于明朝末年發(fā)源于來安縣原廣大鄉(xiāng)一帶,曲調豐富多彩、抒情悅耳,舞蹈動作柔美樸實、輕松愉快,歌詞通俗流暢、動人以情。20世紀80年代中期,“秧歌燈”成功為文化部召開的南方片14省文化工作會議作專場演出,先后接受省部級領導指導16場次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“秧歌燈”技藝面臨失傳,章思林不忍看到群眾喜愛的文藝就此落幕,便暗下決心:“一定要把‘秧歌燈’找回來”。

為了收集資料,章思林他遍訪當地“秧歌燈”藝人,和他們同吃同住,一招一式學動作,一字一句聽唱腔,動作畫圖,唱腔記譜,摸清表演形式,掌握曲譜、唱詞、舞步等基本規(guī)律。在一遍遍的排演中,章思林認識到“秧歌燈”需要適應時代才能被大眾所接受,因而他吸取精華,推陳出新,在音樂鑼鼓上進行大膽改革,融入現代節(jié)奏和花鼓鑼元素,將“秧歌燈”表達的更完整,后經不斷修改完善,“秧歌燈”與鳳陽花鼓燈齊名,被稱為安徽皖東民間歌舞“并蒂花”。

“‘秧歌燈’源于民間,長于民間,我們一定要守住人民群眾留給我們的寶貴藝術財富,將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,唱給他們聽,演給他們看”,章思林說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1996年“秧歌燈”入選滁州市首屆春節(jié)電視晚會,1999年又被被中央電視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獻禮節(jié)目向全國展播。2007年,“秧歌燈”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退休不褪色 向新突破揚非遺

在章思林的努力下,“秧歌燈”不斷煥發(fā)出新光彩。自2007年滁州市舉辦首屆花燈藝術節(jié)以來,“秧歌燈”多次作為特邀表演隊伍參加活動,并多次獲最佳表演獎。2009年,中國農民歌會在滁州舉辦,“秧歌燈”隊伍應邀參加展演并獲中國農民歌會花燈展演優(yōu)秀獎。

2008年章思林光榮退休,為了將剛申報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,他作出了“余生獻給非遺”承諾,自此開始了弘揚非遺的新旅程。章思林將當地“秧歌燈”藝人組織起來,成立了大英鎮(zhèn)“秧歌燈”非遺傳承志愿服務隊,延續(xù)著自1996年起實施的“非遺進校園”志愿服務活動,平均每年開展秧歌燈展演30余場。他又在大英中學、大英中心學校組建了兩支校園非遺表演隊,平均每年培養(yǎng)學生50余人次。2021年,章思林團隊在大英鎮(zhèn)中心學校開設“四點半課堂”,每周兩節(jié)課,每節(jié)課50分鐘,系統(tǒng)傳授“秧歌燈”表演藝術知識和技法。他站在孩子們中間,伴隨鏗鏘的鼓點,一個步子一個手勢地示范,一個動作一個節(jié)奏地糾正。“雙減”政策落地后,“秧歌燈”這一擁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個性化課堂讓農村孩子變得更加快樂、更加自信。

此外,章思林還潛心研究民間燈藝的制作絕活,積極籌建“民間燈藝扎制社”,義務為中小學扎制秧歌燈具,為村(社區(qū))扎制民間旱船燈具。2014年,章思林獲滁州市好市民榮譽稱號,同年,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英鎮(zhèn)民間歌舞“秧歌燈”代表性傳承人。

用心又用情  匠心凝聚守非遺

為了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,2013年章思林自籌資金2.6萬元,自己動手,布展了滁州市第一家鄉(xiāng)鎮(zhèn)非遺展廳,全方位宣傳非遺文化,讓非遺文化家喻戶曉。2020年,大英鎮(zhèn)黨委、政府決定重新打造非遺展館,章思林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,從設計到施工,從布展到推廣,他盡心盡力,積極參與。他還把自己珍藏的老照片、老物件捐獻給展館。展館建成后,章思林堅守在館里,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講解、表演,累計講解100余場,受益群眾

3000余人。在把自己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和心血也留在了展館。章思林充分發(fā)揮非遺傳承人作用,自2008年起,每年均組織“非遺進鄉(xiāng)村”志愿服務活動累計300余場,他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,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(tǒng)表演形式,演身邊人、唱身邊事。同時,吸納當地“秧歌燈”愛好者作為志愿者,通過指導他們來培養(yǎng)師資隊伍,再讓這些弟子走進校園培養(yǎng)幼兒園、中小學老師。“培養(yǎng)秧歌燈傳承人的任務就落到這些學校老師身上了。他們學成之后,就可以從事秧歌燈表演藝術教學,讓非遺秧歌燈薪火相傳。”章思林說。2019年,他帶領團隊在“長三角”三省一市花燈大賽中獲最佳傳承獎。

如今年逾古稀的章思林依然堅持在他熱愛的非遺事業(yè)上,堅守這一位藝人的匠心,用實際行動履行承諾,擦亮省級非遺名片底色。

相關閱讀
關鍵詞: 秧歌 章思林
責任編輯:張友奎
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加入我們 | 版權聲明 | 手機訪問 | 網站地圖 | 留言反饋 | 我要投稿
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主辦 滁州日報社承辦
Copyright?2009-2010 Chuzhou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報社 版權所有
皖網宣備3412015001號 皖ICP備11004325號-1 熱線電話:0550-30226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