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九個“王侯”與安徽定遠
春秋晉獻公
明代嘉靖《定遠縣志》記載:“晉獻公、驪姬墓在縣東北八十里大橫山南雙墩村,兩墓高三丈,東西相距二十五步。”據(jù)史載,晉獻公(?-公元前651年),姬姓,名詭諸,晉武公之子,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,在位26年。因其父活捉狄戎首領詭諸時,獻公恰巧出生而得名“詭諸”。即位后用士蒍之計,盡滅曲沃桓公、莊伯子孫,鞏固君位;奉行尊王政策,提高聲望;攻滅驪戎、耿、霍、魏等國,擊敗狄戎,又采納荀息假道伐虢之計,消滅強敵虞、虢,史稱其“并國十七,服國三十八”。司馬遷《史記•晉世家》記載:晉獻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651年)秋九月病逝,愛妃驪姬之子奚齊公子在相國荀息的擁立下繼位。十月,國君奚齊為晉獻公守靈時,被大臣里克陰謀弒殺在靈堂中。相國荀息又擁立了愛妃驪姬妹妹生的公子悼子繼位,安葬了晉獻公。十一月,大臣里克又陰謀弒殺了悼子,后迎取了妃子狐氏生的公子夷吾繼位,即晉惠公。后來公子重耳繼位,成為稱霸中原的晉文公。晉獻公的愛妃驪姬可能與兒子奚齊同時被逆臣里克陰謀殺害。國君悼子極有可能把大姨媽驪姬同父親晉獻公一起,從晉國運到他們的附屬國鐘離南方的古老定遠,安葬在他們生前看好的紅山,能及早轉世回生的瑰麗而神秘的紅石峽一帶。
1995年版《定遠縣志》記述:“(紅山鄉(xiāng))境內有大、小雙墩。據(jù)古籍《定遠縣志》載:‘定遠冢墓見于故籍之最古者,為晉獻公驪姬冢。’《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八》云:‘在定遠縣東八十里有雙墩,蓋所謂晉獻公。’現(xiàn)大、小雙墩尚存。”古籍記載向來事出有據(jù),絕非空穴來風。北宋學者樂史《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七》記述:“晉厲公墓。在縣(山西絳縣)東南一十六里。高一丈六尺,葬在翼城東門之后。杜預注云:‘不以君禮葬。’按:絳縣晉文公墓高一十丈,厲公不以禮葬,故小墓耳。”樂史判定墓主人的級別是按照春秋時期封土高度,十丈以上的為公侯之墓。所以,一千多年前的歷史地理學家樂史,依據(jù)雙墩墓的封土形制與史料、民眾提供的材料,認定紅山雙墩是春秋時期晉獻公與驪姬墓。
這里記載“雙墩”又是指哪個雙墩呢?
遠離紅山大雙墩3千米之外,我們透過薄薄霧靄遠遠望去,二個谷堆好似二座小山包,巍峨地矗立在疑似高高的山崗之上。漸近谷堆千米之時,看出大雙墩足有十幾層樓那樣高,像是不能否定的漢代大型古墓,比河南孟津東漢劉秀墓高二倍,是呼和浩特市南漢代王昭君的青冢大墓高出三倍,有十個定遠二龍譚村西楚霸王妃虞姬墓高,令人十分震驚。紅山大雙墩谷堆西距定遠縣城約45千米,北距紅山街道3千米。這兩座古墩東小南大走向,比墩下東南邊村莊高出約50米,周圍長約500米,二墩之間壘有10米多長,約30米高的連系梁臺。我們由大雙墩谷堆北面,順逆時針方向轉去西邊,墩下都是現(xiàn)在人安葬的墳墓,高高低低,有碑的,無碑的,隨處都是。
在大橫山老龍頭山峰正南約一千米的地方,古人建有小雙墩,距離南面大雙墩約4千米。小雙墩高約20米,墩四周長約300米,灰白土夯擊壘成,正南走向,每個墩子的西南右邊有較長的引頸,為當初建墩運土通道。
按我們今天的測算,紅山境內的大、小雙墩距離縣城都在八十里外,按樂史《太平寰宇記》記載都像晉獻公-驪姬墓。但是,按明代人編寫的縣志記載“兩墓高三丈,東西相距二十五步”的斷言,似乎又只可能認定是小雙墩。而樂史判定王侯墓一個重要標準是“公侯之墓大于一十丈”,這只能認定大雙墩是晉獻公驪姬墓,而小雙墩只可能是其他大臣的墳墓。
在2700多年前,晉獻公與驪姬墓建造在紅山大雙墩高臺上,給有幸的定遠大地留下了歷史最古老,等級最高的王陵。在定遠紅山腳下,晉獻公驪姬墓旁,來來去去行走著2700年的男男女女,誰敢說他們不在心中做著對擁有驪姬一樣色、才、性、智美女的艷羨、仰慕與恨不一遇的紅樓美夢?夢醒之后,誰不遺憾而無奈地繼續(xù)著他們漫長的生存活動?晉獻公與驪姬的凄美愛恨情仇傳奇故事,汩汩地流淌在歷代地理學家與老百姓的心中,永遠年輕不老,永遠有滋有味。
秦末楚王襄強
秦二世胡亥元年(前209年)七月,陳勝、吳廣率領戍邊民眾900人在大澤鄉(xiāng)舉行起義,《史記.陳涉世家》載:“乃詐稱公子扶蘇、項燕,從民欲也。袒右,稱大楚。為壇而盟,祭以為首。陳勝自立為將軍,吳廣為都尉。攻大澤鄉(xiāng),收而攻蘄。蘄下,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。……(陳涉)比至陳,車六七百乘,騎千余,卒數(shù)萬人……陳涉乃立為王,號為‘張楚’。……葛嬰至東城,立襄強為楚王。嬰后聞陳王已立,因殺襄強還報。至陳,陳王誅殺葛嬰。”葛嬰受命率軍朝今宿州市東南方向的蘄縣討伐,之后南下渡過淮河,攻取鐘離,折向西行,攻取定遠西北部秦時設立的曲陽縣(今年家崗郭費劉一帶)、陰陵縣(今靠山古城村一帶)。然后,回頭向東,攻下定遠東南部也是秦時設立的東城縣(今大橋三官村一帶),尋找到流落在城內的楚王孫襄強。葛嬰按照起義時陳涉將軍制定的國號“大楚”(即光大復興楚國之意),擁戴隱藏在城內的精神領袖楚王后裔襄強做了楚王,舉行國王加冕儀式,頒布文書,詔告天下百姓,恢復行使楚王光復楚國的戰(zhàn)略部署。
正當此時,葛嬰聽說陳勝又在陳縣自立為王,改國號為“張楚”(即伸張楚國威風之意),非常驚詫和驚慌。“驚詫”陳勝違背大澤鄉(xiāng)起義之初設壇結盟宣誓“光大復興楚國”的諾言,竟然自立為張楚國王;驚慌的是自己擁立楚王孫襄強已經(jīng)正式做了楚王,違背了陳勝的意圖,一定會遭到他的討伐,起義軍定會相互殘殺,貽誤誅暴秦的天下大事。葛嬰左思右想,思前慮后,疼苦彷徨。他找來都尉與中將官集體商議,最后葛嬰決定:為了滅秦大業(yè),我們只有對不起天、地、良心,對不起天下愛楚擁楚的黎民百姓,對不起親自擁戴登基不久的楚王襄強,歸順“張楚”新政權陳勝大王。葛嬰含淚隆重厚葬襄強的一體后,攜帶襄強的首級星夜兼程趕往張楚國都陳縣(今河南淮陽一帶)。
到達都城,葛嬰小心翼翼地向陳勝稟報在東城立楚王孫襄強為楚王的意圖和經(jīng)過,這是一場距離與時間交叉產生的誤會,請大王恕罪。可是,陳勝做王侯的欲火已經(jīng)燒光了同起義將士的手足情,粗野的習性使他讓一員虎將的生命轉瞬即逝。后來立邦建立強大的西漢帝國,追封所有反秦有功的將士,封賞忠軍報國的英雄葛嬰為諸城侯,子孫食邑在此。葛嬰后代為區(qū)別諸城當?shù)馗鹦杖思?,在葛字前面冠?ldquo;諸”字,逐漸就形成了復姓“諸葛”。漢末名相諸葛亮就是葛嬰后代。